石家庄 > 4号线 >

全面呈现矶崎新的文化实践“矶崎新:形构间”深圳开展

时间:2024-04-17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4月16日,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回顾展“矶崎新:形构间”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开幕,此次展览呈现了多件对于建筑艺术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作品,展览基于多元的视角,回溯了矶崎新不同时期的思想轨迹,是一次对矶崎新建筑艺术生涯的全面大型回顾展。展览将持续至6月10日。

  作为20世纪以来最具创造力和前瞻性的建筑师之一,矶崎新的建筑思想植根日本本土,同时面对全球文化的多元性也始终保持一种开放态度,将历史反思注入到极富原创性的建筑表达中。矶崎新在当代艺术领域的跨界实践,塑造了他独特的文化视角,也令其建筑实践从纯粹的空间形式扩展至跨媒介的社会语境。此次展览涵盖了模型、手稿、装置、绘画、影像等多种媒介共91组作品,全面呈现了矶崎新漫长创作生涯中不同阶段的设计作品以及他超越建筑本身的文化与思想实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矶崎新的作品与理论便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中国的建筑、设计、艺术和文化生产。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其独特的城市精神与矶崎新的设计哲学高度契合——不断创新,勇于实践。今天,他的实践与思想依然能够穿透地理的区隔与时代的进程,叩问关于建筑、城市、环境与世界的本质性意义。此次展览希望能够激励青年一代在历史的回眸中发现建筑的启示与新的可能性,正如矶崎新一般,发现永远处于“形构间”的现在与未来。

  废墟作为矶崎新职业生涯起点的意象,来源于他在二战期间目睹被空袭后城市的少年经历。诸如空中城市、《都市破坏业KK》和“孵化过程”等作品,以建筑构想、文本及装置等多种形式,表达了他对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所幻想的线性时间观念之批判。

  针对上世纪六十年代战后城市持续无限增长的现实以及与之相对的现代规划概念的无效性,矶崎新提出了“过程规划”的规划方法,将规划阶段和建筑完工后发生的不可知变量也纳入到建筑设计的思考中。这一部分所呈现的大分县立图书馆(艺术广场)、大分县医生会馆等项目,正是矶崎新先生基于这一概念形成的代表作品。

  上世纪六十年代,矶崎新陆续发表若干篇文章,提出“控制论环境”概念。这种将城市和建筑空间视为由控制论来操舵的“环境”的理解方式,影响了他为1970年大阪世博会庆典广场所设计的机器人装置、电脑城市方案以及后来的钯金俱乐部等作品。

  在建筑和城市设计之外,展览的参与和策划也是矶崎新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呈现了由矶崎新策划、具有开创性的巡展“间:日本的空间——时间”及他在纽约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举办的“人之变形”展览中的参展作品。展览作为跨越边界的媒介,呈现了他关于时间和空间、西方和东方、传统和现代的深刻思考。

  南都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展览撷取了矶崎新实践生涯中的九个关键概念,深描出他跨越文化、领域与时代的思想谱系。

  1964到1982年间,矶崎新设计了九邸、荒井邸等一系列住宅。它们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乡间别墅(Villa)”为原型之一,构成了散落于无定形的现代城市之中的概念“岛屿”。

  伴随诸多支撑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前提条件的崩塌,矶崎新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开始用“手法”形成新的设计理论。立方体或其他形态,都被视为从零开始的创造手段,在一种“任意”或“偏爱”的状态下进行选择,如这一板块所展示的“梦露曲线”、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北九州市立中央图书馆等。

  从基于“手法论”对纯粹形式进行还原到大量引用古典样式的后现代主义设计,矶崎新在巴塞罗那1992年奥运会主体育馆——圣约尔迪宫、奈良百年会馆、上海交响音乐厅和深圳文化中心等代表作品中,进一步探索了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基于不同文脉背景交迭的新形式。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趋势下、流动性不断增加的当代社会中,矶崎新自二十世纪90年代便不断思考的建筑和城市的“过程(process)”产生了新的可能性,在项目中呈现出更具实验性的形式,正如新佛罗伦萨火车站设计竞赛方案、卡塔尔国家会议中心、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项目以及与雕塑家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合作的“诺亚方舟”移动剧场所展示的。从同一时期开始,矶崎新的工作舞台也进一步转向海外。

【责任编辑:管理员】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