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 > 7号线 >

《察今》赏析

时间:2019-10-1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察今》赏析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察今》赏析 【解题】 本篇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 ,有删节。 “察今” ,即制订法令制度必须考察当今的实际情况, 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体现了法家因时变法的先进思想。 【注评】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察今》赏析 【解题】 本篇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 ,有删节。 “察今” ,即制订法令制度必须考察当今的实际情况, 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体现了法家因时变法的先进思想。 【注评】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上:指帝王、国君。胡:疑问代词,何,为什么。法:前一个是动词, 取法,仿效;后一个是名词,法令制度。先王:古代的君主,此指古代的所谓圣君唐尧、虞舜、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先,先代的,古代的。○劈头故设一问,领起全文,引人瞩目。 ) 非不贤也, ( 贤:善,好。 )为其不可得而法。 ( 为:因为。 ○自答上问,指出先王之法不可法, 预示理应“察今” 。这是从反面立论,立于破中,破得坚决,立得巧妙。先王之法虽“非不贤” , 但为何又不足法?下对此加以说明。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 经:经过,经由。乎:助 词。 )人或益之, ( 或:有的人,代词。益:增加。 )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言先王之法距 今年代久远,几经损益,面目全非,此从先王之法本身的变异说明其不可法。 )虽人弗损益,犹 若不可得而法。 (○承上退让一步,突出强调即使先王之法毫无变异也不可法。理由何在?种下 疑窦,开启下文。 ) 论述先王之法不可法,从反面证明“察今”之必要。这是引论。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 要 yāo:切合,适合。○首先指出先王之法是依时而立。下文即 围绕“法”与“时”二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 “凡”字语气十分肯定。 )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 而在,犹若不可法。 (○从先王之法不适用于今时说明其不可法。回应和阐述上段末句“虽人弗 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的论断。 )故释先王之成法, ( 释:舍弃,抛弃。 )而法其所以为法。 (意 谓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为,制定。所以……:……的根据。 ○由上归结出对待先王之法 的正确态度:成法必须舍弃,只法其立法的根据。 “故”字承前收束上文, “而”字一转开启下文。 )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再设一问,提起下文,并由此阐发开去。 )先王之所以为法 者,人也, ( 意谓是从人出发,为人而设的。 )而己亦人也。 ( 己:自己,指当前制定法令制度的 人。 ○直答上问,指出先王立法的根据是“人”而不是古之成法。因此,当今之人亦应从自己的 当今实际出发,以此作为立法的根据。 )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意谓只要明察 当今的实际,就可知古代立法的根据。由前面层层论述推导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点明“察今”的 题意。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古今一理,人我相同,可见古今立法的精神和根据亦同。补 述一笔,对中心论点加以申说,使其论断更显得理由充分有力。有道之士, ( 谓明白事理的人。 ) 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对“察今”进行推论,指出立法者贵在懂得这个 道理。 )故审堂下之阴, ( 审:察看。堂: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阴:日月照射的阴影。 ) 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 谓早晚和季节的变化。 ○比喻一。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鱼鳖之藏也。 (藏:潜伏。○比喻二。 )尝一脬肉, ( 脬,同“脔” 1uán, 切成块状的肉。 )而知一 1 镬 (huó)之味,一鼎 (dǐng)之调 (tiáo)。 (○比喻三。连设三喻进行类比,共同说明上文所述道理, 从而进一步论证“察己知人,察今知古”中心论点的正确,亦隐示立法要察今的道理。 ) 说明立法应“有要于时” ,先王之法不可法的道理,并从正面揭示、阐述“察今”的中心论点。 荆人欲袭宋, ( 荆,楚国的别称。袭:掩袭,谓乘人不备而突然进攻。 )使人先表澭 (y ōng)水。 ( 表,作标记。 )澭水暴益, ( 益, “溢”的本字,此指涨水。 )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 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 而:如,好像,动词。坏:崩塌。都:大。舍:房屋。 ○以荆人循表 夜涉,水涨人溺,惨遭失败的故事设喻。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 导,渡水。 )今水已变而益多 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就故事发表评论,指出水情已变而表不变,是荆 人失败的原因。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画龙点睛。作一类比,揭出故事寓意, 与全文主旨钩连,说明时变而法不变必败的道理。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 亏:同“诡” ,差 异,引申为不适应。 )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明知时与法亏,却硬要法之,见其泥古不 化的顽固态度。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下一“悲”字,促人惊醒。上为一层,用循表夜涉的 故事说明拘泥古法的悖谬,从反面论证察今的必要。 )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 ( 悖:背谬,行不通。 )悖乱不可以持国。 (○“无法” 、 “守法而不变”都不能“持国” ,从两个不同角度反说必须重法、变法的思想,为下句蓄势。 )世 易时移, ( 谓社会和时代都变了。 )变法宜矣。 ( 宜:应当。 ○突出正意,阐明必须因时变法,为 一篇之文眼。下文取譬设喻加以论证。 ) 譬 (p ì ) 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看病下药,药随病变,喻法亦应因时而变,从正 面阐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道理。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 ( 向:先前,这里是“本来” 的意思。寿民:长寿的人。 )今为殇 (sh ā ng) 子矣。 ( 殇子:未成年便早死的人。 ○言病变而药不 变则害死人,喻时变而法不变的危害,从反面阐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道理。 )故凡举事 必循法以动, ( 举事:做事。循法以动: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 )变法者因时而化。 ( 因时而化: 根据时势而变通。 ○由上述比喻导出结论,与段首论述相照应,进一步强调了重法和因时变法的 主张。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 ( 七十一圣:应是七十二圣。七十二,概言其多。 )其法皆不同; 非务相反也, ( 务:一定要。相反:互不相同。 )时势异也。 (○时势不同而法不一。以古代圣贤 因时度势变法的史例,阐明立法应当“因时而化” 。论据充足有力。 )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 镆 (m ò ) 铘 (y ? )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 (j ì ) 骜 ( à o) 。 (○再设二喻,进一步说明不必追慕高古 之名,而要讲究实效,因时变法。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小结上文,说明先王因时 变法,不图它空名,而只追求“成功名”的实效。上为二层,设譬引喻,说明立法必须顺应时变, 从正面进一步阐述察今的意义。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 (j ù ) 契其舟, ( 契:通“锲” , qi ?, 用刀雕刻。 )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求:寻找。 ○写其求剑之法愚蠢荒谬已极, 结果不言而喻。上设刻舟求剑的故事为喻。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就故事发表评论, 指出地点已变而求剑之法不变, 是楚人失败的原因。 )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 作一类比,揭出故事寓意。一语破的,发人深省。 )时已徙 (x ǐ ) 矣, ( 徙:变迁。 )而法不徙。以 2 此为治,岂不难哉! ○指出不审察时变,以故法治国,如同刻舟求剑,不能达到目的。几句小议,点明故事要旨, 使人茅塞顿开!上为三层,用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讽刺不审察时变,以故法治国的迂腐愚昧, 从反面再次阐述察今变法的必要。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 方:正。引:牵,拉。 )婴儿啼。人问其故。 曰: “此其父善游。 ” (○又设引婴投江的故事为喻。 )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就故 事发表评论,以反问诘出不看对象已变而欲投之江中的思想方法的荒唐可笑。 )以此任物, ( 任, 处理。 )亦必悖矣。 (○进一步指出以此法“任物”之害。 ) 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作一类 比,点明故事寓意,回应前文“守法弗变则悖” ,说明死搬古法治国,定会把国家搞糟。作者借荆 说秦,讽喻之意隐然可见。上为四层,以引婴投江的寓言故事,嘲讽拘泥古法者的幼稚荒唐,亦 从反面论证了必须察今变法的道理。 ) 运用寓言、故事做比喻,批判了拘泥古法的悖谬,着重从反面反复阐明时变法亦应变,治国 立法一定要“察今”的道理。作者在叙述故事之时,又间之以说理,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并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它不可能被取法。古代帝 王的法令制度,是经过前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呢?即使 人们没有增减它,也仍然不能取法。 所有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都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了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一起存在 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着,也仍然不能取法。所以应抛弃古代帝王既成的法令制 麦,而取法他们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古代帝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古代帝王制定法 令制度的根据是人,而我们自己也是人啊。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以推 知古代。在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方面,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 的人,贵在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没有看到的。因此 观察堂星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的水结的 冰,就知道天下的寒冷,鱼鳖的潜伏。尝一块肉,就知道整锅肉的味道,全鼎肉调味的好坏。 楚国人企图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顺着原来 的标志在夜间渡河,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 记时,是可以沿着标志过河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河水更多了,楚国人还是顺着原来的标志去 渡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同这有相似的地方。那时 代已经与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不适合了,却说这是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就去取法它。用这种方 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墨守旧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有法行不 通,或无法而造成混乱,都不能维持国家 (的安定 )。社会不同了,时代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理 所当然的。这就像高明的医生,病情万变,药方也万变。 (如果 )病情变了,药方却不变,本来可 3 以长寿的人,现在却要成为短命鬼了。所以,凡是做事情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修订法令 制度的人要随着时代而变化。因此古来统治天下的七十一个君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不相同,这 并不是硬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相同啊。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 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成就功业,树立威名,这就是古 代帝王所追求的“千里”啊! 楚国有个过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急忙用刀在船边刻上记号,说: “这里是我的 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后,就从自己刻了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宝剑。船已经移动了,但剑没 有动,像这样寻找宝剑,不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来治理他的国家,和这个故事相同。时 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怎么会不困难呢! 有个过江的人,看见一个人正拉着小孩要把他丢到江里去,小孩啼哭着。有人问其中的缘故。 那人说: “这是因为小孩的父亲很会游泳。 ”孩子的父亲虽然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会游吗?用 这种办法处理事物,也必然是荒谬的了。楚国的处理政事,与此有类似的地方。 【简析】 本文围绕“察今”的中心论点,主要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的 道理。作者以发展的观点,向秦国的统治者说明,法令制度的制定应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并 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改变先朝的法令制度,为当今统一中国的大计服务。这种朴素的唯 物主义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察今立法,以法治国的主张,也反映了先秦时期法家 的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的。无疑是 值得肯定的。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亦不乏其借鉴意义。 文章语言凝炼流畅,感情充沛,笔锋犀利,气势磅礴雄浑。全文围绕中心论点,采取正反结 合,反复论证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博设比喻,广引寓言,借以辅助议论,说明事理,不仅使抽象 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入浅出,趣味横生,耐人寻味,而且增强了说理的雄辩性。这种形象与 说理相结合的写法,使文章增色不少。 4

【责任编辑:管理员】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
随机推荐 更多>>